重庆

当前选择:重庆

当前位置: 重庆学大教育 > 重庆资讯 > 重庆

热爱生命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09-19 21:26:12

平时多读些小说作品不仅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今天,我们编辑了这篇热爱生命,对这部小说有了一个整体的介绍,想对这部小说了解一下吗?那就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吧。

1作品梗概

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在越过一条小河时扭伤了脚腕,他的伙伴一一比尔无情地抛弃了他,他独自在荒原上寻找着出路。脚伤让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更可怕的是难以忍受的饥饿。处于无奈,他将淘来的沙全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的一份小心翼冀地藏好,带着另外的一份继续艰难地前行。令他喜出望外的是,他在途中发现了一只受伤的松鸡,他似乎看到了希望,忍着剧烈地脚痛拼命地去追赶那只松鸡,结果迷路了。此时的他消耗掉了相当多的体力,因而他选择把剩下的金沙又分成了两份,然而这一次他把其中的一份儿直接倒在了地上。没过多久,他就把所有的金沙全都扔掉了。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只生病的狼。他发现这只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身躯,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创作背景

伦敦所处的时代,由于工业革命,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同时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底层人民梦想致富并挤入上流社会,而富人又渴望更多的财富。这样人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美国梦并付诸努力去实现。1896年,不计其数的美国淘金者涌入阿拉斯加,伦敦和他的哥哥也在其中。他们希望能迅速致寓。在这个庞大的淘金大军中,只有五千人进人到矿区,只有一千人实现淘金梦平安归来。

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使得人民失去了乐观向上精神,叔本华和尼采的学说广泛传播。尼采的超人哲学影响最为深远。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就深受这种学说的影响。当时美国文坛“世纪末文学”的潮流正流行,这股潮流专注于死亡、病态,加重了社会的悲观厌世情绪。

3作品赏析

作品思想

在《热爱生命》中,他将主人公置于险恶的北疆环境之中,面对严酷的现实:饥饿和死亡,让他明白自然力的强大和自身的渺小和脆弱。然而,伦敦总是不甘就范,不把自己限定在严格定义的自然主义框架之中,他将“现实主义的唯物论结合于对外部世界的表现中,将浪漫的理想主义结合于主观的人。”他赋予《热爱生命》中的淘金者正视严酷现实的勇气、战胜逆境的坚强意志以及成为强者超人的英维气摄,最终在同北疆荒原、伤残、饥饿、死亡的斗争中,赢得了生存的权利,成为自然的强者。因此,《热爱生命》不应是一部单一的纯自然主义作品,而是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融合,这是小说艺术力量之所在,也是其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之一。[3]

主人公孤零零一个人被抛在了这片“辽阔可怕的荒野”,然而造成他孤立无援的罪魁祸首却不是“荒野”而恰恰是“文明”。小说主人公和他的同伴无疑是来自文明世界的淘金者,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荒芜的北国冰原,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黄金。所以当黄金到手之后,其他一切都显得无足轻重,两人一起冒险时同甘共苦的伙伴情谊已变得一文不值。

小说中的这一情节也折射了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灵魂的癌变。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品和消费品极大丰富,这就勾起了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人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是为了牟取物质财富,填充私欲。然而,“与物欲横流的物质文化相对的是几近真空的精神状态”。当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成为文明世界的价值观念时,人与人的关系归根到底也只是经济利益关系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相互利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强取豪夺都是司空见惯,精神堕落、道德沦丧也是不可避免。

“精神的空虚、心灵的寂寞、感情的颓废”,使“温情”、“友爱”、“互助”之类的字眼变得似曾相识但却遥不可及。鉴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心态背景,比尔对主人公的呼救置之不理,将他一个人丢在后面而不顾其生死,这种做法根本不足为奇,文明的虚伪也昭然显现。

自然界中物种繁多,人类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当小说主人公作为一个蜕去文明外壳的本真的人与一条病狼对峙对决的时候,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没有了枪和猎刀,没有了文明的伪装,人回归了他的原初,又成了自然界中一种普通的生物,在食物链中他甚至不在狼之上,如果主人公遇上的不是一条病狼,他恐怕早己命丧利齿。此时“他的步子软弱无力,很不稳,就像跟他他后面的那只狼一样又软又不稳”。人之于狼己没有任何优势,相反显得十分相像:身处同样的环境,同样被死神追逐又同样挣扎求生,一个是受伤的人,一只是不健康的狼,他们一路对峙,相互提防又相互窥视。“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吸行着,两个生灵就这样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此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文明人和野兽,而是平等的“两个生灵”。人在自然界中并不高贵,也没有特权,死亡同样威胁他,而支持他反抗死神的不是高尚伟大的思想,仅仅是最原始质朴的求生欲。狼也不愿意死去,它也有求生的欲望,也有在自然界中继续生存的权利,它的生命也并不低贱。由此,人类需要重新确立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决不是自然的主宰,相反只是自然生命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

4艺术手法

利用场景的优势表达情感。当被同伴比尔抛弃之时,对于自然环境的描述出现了两次,分别是“靠近地平线的太阳,像一困快要熄灭的火球,几乎被那些混混沌沌的浓雾同蒸气遮没了,让你觉得它好像是什么密密麻麻,然而轮廓模糊、不可捉摸的东西。”这一描述完美地对照了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他几乎不敢相信比尔能够将他抛弃,将受伤的他独自留下,他多么希望所有发生的一切是由于模糊的浓雾天气给他带来的幻觉。

类似的描述还有“这是一片叫人看了发愁的景象。到处都是模糊的天际线。小山全是那么低低的。没有树,没有灌木,没有草一一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辽朗可怕的荒野,迅速地使他两眼露出了恐惧神色。”,这种荒凉的、使人沮丧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主人公身处的环境,同时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他在那样的环境下的内心的恐惧和极度地失望。

生动的比喻。“谷底一片潮湿,浓厚的苔藓,像海绵一样,紧贴在水面上。他走一步,水就从他脚底下溅射出来,他每次一提起脚,就会引起一种吧哑吧哑的声音,因为潮湿的苔藓总是吸住他的脚,不肯放松。”生动地将浓厚的苔藓比喻作海绵,为后一句话中所描述的主人公在如此潮湿的环境艰难地跋涉埋下伏笔,正是有前面提到的海绵,才会有后文生动的“吸”住他的脚。而在“他像发疟子似的抖了起来,连手里的枪都哗喇一声落到水里。”一句的表述中,同样体现出作者巧妙地运用明喻的写作手法,达到了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目的。

恰当的反复。作者在文中有几处恰当地使用了反复的手法,不但没有给读者留下冗长、啰嗦的印象,反而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了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

简短有力的对话。简短、有力的对话的巧妙运用是这篇著名短篇小说的另外一大特点。“比尔!”他低声地,一次又一次地喊道,比尔仅仅两个词汇,虽然没有形成两个人之间的对话,然而这个简短有力的对话充分表明了当被同伴抛弃的一霎那主人公产生的恐惧感,和随之而来猛然的觉醒,或许在他内心深处,他一时无法接受比尔抛弃他的事实。这里作者没有选择使用大量的语言做心理上或者意识到被抛弃这一事实的瞬间主人公的行为上的描写,给读者留有了更大的深思、回味的空间。[1]

4作者简介

杰克·伦敦

“浪花号”上的杰克·伦敦k London,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旧金山。父亲是破产农民,家境贫寒。杰克幼年时就曾以出卖体力为生,卖过报,当过童工,后来又当水手,到过日本。回国后在黄麻厂和铁路厂做工。以后他又加入了加拿大的淘金者行列,但空手而归,从此,埋头写作。他的早期作品有《野性的呼唤》(1903)、《白牙》(1906)等。1909年发表代表作、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描写了一个出身于劳动者家庭的现实主义作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对社会做了尖锐批判。一生先后写过15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优秀的有《墨西哥人》、《热爱生命》、《在甲板的天篷底下》等。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故事情节紧凑,文笔生动,有相当感染力。他成名后因经济上的破产和家庭纠纷,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于1916年11月22日自杀。

读完热爱生命这篇文章对于这部小说的介绍,相信同学们对这部小说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希望我们编辑的这篇文章对大家阅读这部小说能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